用大人的角度閱讀《好餓的毛毛蟲》,重新點燃想像力

你多久沒有看童書了呢?今天網路傳遍圖畫書聖經《好餓的毛毛蟲》作者艾瑞•卡爾91歲逝世的消息。

也許你小時候曾經看過《 好餓的毛毛蟲 》,只是遺忘了,或是你到現在依然深愛著這繪本。

藉著網路資訊,現在我們依然可以聽到Eric Carle(艾瑞•卡爾)親口說故事。

(精選圖片來源:Eric Carle )

內容講述一隻毛毛蟲從誕生到成蝶的過程。

一條又小又餓的毛毛蟲從蛋裡爬了出來,牠要去找一些東西來吃。

星期一,牠吃了一顆蘋果,但是肚子還是好餓

星期二,牠吃了兩個梨子,可是還是好餓

星期三,牠吃了三個梨子,可是還是好餓

星期四,牠吃了四個草莓,可是還是好餓

星期五,牠吃了五個橘子,可是還是好餓

星期六,牠吃了一塊巧克力蛋糕、一個冰淇淋甜筒、一條小黃瓜、一塊乳酪、一條火腿、一根棒棒糖、一個櫻桃派、一條香腸、一個杯子蛋糕、一片西瓜,那天晚上,毛毛蟲的肚子好痛

星期天,毛毛蟲吃了一片又綠又嫩的葉子,覺得舒服多了。

毛毛蟲變得又肥又大,牠造了一間小房子,叫做繭,把自己包在裏頭,牠在裡面住了兩個多星期,然後把繭咬破一個洞,鑽了出來。

毛毛蟲變成一隻漂亮的蝴蝶。

寓意的直間暗示

下列是我推測,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直接可能會接收的訊息:

1.毛毛蟲吃水果、葉子,但是適合吃加工食物嗎?也許是在暗示吃太多加工食物會讓身體不舒服

2.書本中的食物,有個小洞洞,也許是讓小朋友可以學著數數,或是延伸更多有趣的玩法,讓閱讀不再單調

3.短短的情境裡,結合星期、數字、數數、食物,對幼小的兒童來說,應該是可以刺激學習

4.繽紛的色彩、具有特色的畫風,刺激孩子們的感官

5.變成一隻漂亮的蝴蝶前,得要好好的吃東西,是否在向孩子提示不能挑食、也不要一直吃零食,才能健康長大呢?

延伸想像

水果及葉子,對比星期六的加工品,凸顯對原型食物認識的重要性。坊間的零食越來越多,汽水、餅乾、糖果、蛋糕等,不斷推陳出新,想吸引消費市場。較重的加工口味,吸引大人小孩的味蕾,偶爾吃,感覺真不錯。

但若對過量的糖、鹽上癮,就會不自覺一口接一口,等到身體不舒服,才發現吃太多了,也就像星期六的毛毛一樣。

除了講過量的添加食物會影響身體健康外,繪本中的水果、葉子,也在提醒孩子(或家長),多認識原型食物。

inigo de la maza s285sDw5Ikc unsplash
示意圖來源:unsplash

曾經看過一位媽媽的分享,某次,她在處理「菠菜」時,孩子湊過來看,她順勢問她這是什麼菜?沒想到,孩子回答「高麗菜」,她意識到孩子所看見的食物,通常是烹煮過後呈現的模樣。

後來她開始嘗試跟孩子討論食物的外觀、觸感、味道,進階著討論當季蔬果的話題。

每個人都會「吃」,但你對食物真的了解多少呢?

每一口食物都可以反應土地、水質、天氣等地種植環境,緊接著還有運銷、收購等環節,經過一線串產業複雜的供銷過程後,我們才能獲得口中的一頓溫飽。

認識原型食物,除了更親近土地,也會學著更感謝作物,間接培養同理心。

卡爾曾說:「我想這是一本充滿希望的書。孩子需要希望。憑藉你的才能,這隻微不足道的毛毛蟲也能長成一隻美麗的花蝴蝶,翩然飛進這個世界。」

不只孩子需要希望、需要保有對世界想像的熱情,而大人也是一樣。

這是我重新閱讀《 好餓的毛毛蟲 》的想法,那麼你呢?

Facebook:Eric Carle

延伸閱讀:如何當個愛自己的媽媽有三個寶貝的Sherry,聊起第一次的育兒經驗誠實地說:「才剛坐完月子,就覺得自己很憂鬱。」憶起第一胎,飲食控制免不了,戒掉辛、酸、辣,戒掉手搖飲,研究保健品,只希望肚子裡的寶寶健康出生,也會幻想小朋友像天使的臉龐,可能只要吃飽、睡飽,就能乖乖地,不哭不鬧。
也會想像每一個階段,從翻身、爬行、走路、上學等,甚至也翻閱許多書籍,期待當好媽媽的角色,把孩子教育好。
但孩子出生後……可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了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