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覽,是一場我們與土地的「對話」

「擔任導覽志工超過三年,解說超過50場,依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。導覽員就像是一名學者,得不斷的挖掘歷史資料,補充自己的資訊庫,同時也是扛起觀眾了解土地的橋樑。」這是新一代年輕導覽員Jimmy的想法。

平日,Jimmy在電子商務領域,管理資料庫程式,工作性質較為靜態,多少壓抑他熱愛與人分享的本質,偶然在PTT 博物館版上看到阿嬤家-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的宣傳,好奇之下,報名導覽活動,那時剛好有在徵導覽志工,順水推舟,成了導覽員。

(上圖為是示意,Jimmy不愛拍照)

作為一位導覽員,必須做足功課、理性輸出

photo 1434030216411 0b793f4b4173
示意圖

二戰期間,日本以職業詐欺、人口販賣等方式招募民間婦女為日本軍提供性服務,更直白形容,就是被迫的性奴隸。許多受害者是來自日本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地,台灣就是其中之一。

阿嬤家-和平與女性人權館,是台灣第一座以慰安婦史料為基礎的女性人權教育基地,透過59位「慰安婦」阿嬤們的生命故事,省思當代女性人權及和平議題。

身為一位講究的導覽員,除了熟記阿嬤家提供的資料、導覽稿外,Jimmy還特別閱讀更多的相關歷史、熟記阿嬤們的故事、追求正義的歷程,雖然這些額外讀的參考資訊,在實際的導覽應用上卻不及1/10,但他堅持持續閱讀,讓自己的資料庫越充足,越能針對不同的觀眾群調整講述內容,也能應付觀眾的臨時提問,更是一位專業導覽員負責的態度。

他坦承,尤其在閱讀阿嬤們的故事時,心情不免低落,她們被迫成為慰安婦,一天接客好幾位,也遭到暴力、性虐待,甚至影響生育,種種發生在她們身上的切身之痛,是一輩子無法抹去的印記。

戰後,也因世俗的眼光被受侮辱,及家人的不諒解,無法回家,看似盼望已久的回歸正常生活,卻是如此困難、如此艱辛。

為了讓輸入、輸出保持中立思考,Jimmy不斷地提醒自己「要把這些阿嬤們當普通人來看,這些普通人背後存在他們的故事。」唯有把自己抽離,沒有太多情緒,才能更理性的準備導覽內容。

要如實做到,還真不容易,這也是當時菜鳥的他,面對的挑戰。

「導覽」不是你聽我說,而是一場我們與土地的「對話」。

photo 1592997813750 257230d86548
示意圖

「慰安婦」這個詞,跟台灣的阿嬤們有關,這些阿嬤可能是你街頭巷尾會看到的普通阿嬤,他們也和我們一樣生長在這塊土地。每個人都會跟這塊土地有所連結,而「導覽」的工作就是引導觀眾去思考自己與土地的「連結」,開啟彼此的對話機會。

Jimmy的導覽方式,除了有常見的照館內路線循序漸進分享、利用學習單讓觀眾邊聽邊記錄外;也有有趣的角色扮演,在正式導覽前,提供阿嬤的故事,讓觀眾閱讀五分鐘,他會想像觀眾是阿嬤們,也會請觀眾假想自己是就是阿嬤本人在聽導覽,運用「同理心」彼此更能投入其中。

他也試過把各個阿嬤們的背景、年齡、教育程度、家庭狀況等做為籤,將籤分類後,讓觀眾隨機在不同類別抽籤,組成一個虛擬的阿嬤故事,引導大家討論虛擬阿嬤的人物性格,在那個時空背景下,她可能會做什麼決定,但嘗試幾場,觀眾較羞於討論,因此就沒有在用這個方式導覽了。

雖然這創新的導覽方式沒有持續,有點可惜,不過這就是摸索的過程,一步步調整,更能掌握與觀眾間的共鳴。

慰安婦導覽道具 Jimmy提供
圖為Jimmy提供:虛擬阿嬤的抽籤道具

阿嬤的故事

Jimmy提到,在他三年約50場的導覽中,遇過5次觀眾當場落淚的經驗,其中一次是他在分享沈中阿嬤的故事。

沈中,生長在花蓮部落,她的三個哥哥都被徵召到海外去作戰, 家裡只剩下沈中跟父母, 有一天派出所主管帶著一名日本軍人到她家,要求她爸媽讓她到部隊工作,威嚴壓迫下,無人敢反對, 除了沈忠之外還有很多部落女性都到部隊去。

某日,沈中和其它婦女們一起被帶到一個大山洞,沒有衛兵站崗,也沒有電燈照明,洞裡很暗。不久,一名日軍將她帶進洞裡,對她動手動腳,最後強暴她。

每晚平均一位婦女要接待一到三人,每次時間都很短,但她們不像其他慰安所的慰安婦,根本沒有使用保險套,萬一月經沒來,軍醫就要她們吃一種感覺很噁心的藥,也從未替她們做過身體檢查。

沈中懷孕數次,每次都在不知情的狀況下,被帶進山洞侵犯,導致大量出血,流產。

戰後,沈中經歷過四段婚姻,其中三段都是因為外傳的流言蜚語而離婚,她也常夢到被困在漆黑不見五指的山洞,跟當初被侵犯的場景很類似,直到晚年有了宗教信仰,這個惡夢才逐漸被淡化。

晚年,沈中也在婦援團體協助下,站出來承認當時是慰安婦,希望可以替自己及其它慰安婦爭取公道。

未命名設計 3
示意圖

願意站出來揭露過去傷痛的阿嬤們,有她們的勇氣;而不願站出來的,也有她們深沉的顧慮

Jimmy說,瞭解阿嬤們的故事,不只是記取歷史的傷痛教訓,也要思考當代社會加諸於這些女性們的「標籤」,以及挺身而出的倖存者,她們的勇氣。

透過導覽,觀眾與這塊土地的歷史有了進一步的對話。

每一場導覽結束,Jimmy除了口會渴、腳會痠,更多的是情緒上的疲憊,每講一次阿嬤們的故事,看似單純陳述,背後卻隱約反覆被阿嬤們的心路歷程刺痛好幾下,那是份同理、感同身受,更多的是基於專業,不能於觀眾面前流露出真性情的壓抑。

沒有完美的導覽,只有不斷精進的導覽員

熟記館方提供的導覽稿是基本要求,多讀相關史料是精進的不二法門,萬事俱備後,更重要的是自我演練,初期Jimmy每天會在家中獨自練習一個小時,想像房間就是阿嬤家,看著鏡子裡的自己,揣摩導覽狀態,大聲講出導覽內容,一個月不間斷的準備。

行有餘力,他還會多閱讀同時空、不同國家故事的相關書籍,他很推薦二戰時期的猶太女孩安妮日記,安妮與阿嬤有著相似的時空、類似的際遇。

阿嬤家曾主辦「安妮與阿嬤相遇:看見女孩的力量」的特展,當時,Jimmy特別利用 Postcrossing 平台交換明信片,他邀請其它國家的陌生人在明信片中,分享二戰時期的家族故事,將收集到的明信片放置特展的入口處,供觀眾翻閱,這小小的一個舉動,也讓特展更有不分國界的生命力。

Jimmy提供
二戰時期,Sender的祖父是國家軍人,祖父與祖母兩人前往Kamp Amersfoort(納粹集中營),因為德國想驅逐大量軍人到其他的集中營,但封鎖線就在祖父眼前關閉,祖母喜及而泣,因為兩人沒有被拆散。祖母說,儘管有風險,他們那時還是瞞著德國人,偷偷收容一個猶太家庭。(圖片:Jimmy提供)

Jimmy直言,導覽過程中,也是有挫敗的時候,尤其初次幾場,觀眾突然離席,當下不斷思考是不是哪裡講得不夠好或離題,他會在導覽現場來個刻意又不讓人發現的轉身,大口深呼吸,重新調整步調,在若無其事般地繼續導覽,經過三年的淬鍊,他的表現也越加成熟,得失心也已經沒有那麼重了,畢竟做足了努力,剩下的就只能看觀眾是否願意與他一起投入。

直到現在,Jimmy每次導覽還是會緊張,但他已經可以在台上看起來不那麼緊張了,也更能應付臨場問題,這都要歸功於這三年的表達練習、不斷專研知識、專心投入,才能讓導覽台風更穩重。

要當一位稱職的導覽員,除了有上述的努力外,更重要的是要先認同土地歷史,以「認同」為基礎,才能發自內心說出一口好故事。

相關連結:阿嬤家-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(FB)、阿嬤家-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(官網)、沈中阿嬤(維基百科)、Jimmy(IG)、更多人物採訪故事

*目前阿嬤家- 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閉館中,重新開館確切時間,請於阿嬤家官方網站、臉書粉絲團確認(以免撲空喔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