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客行銷:讓顧客「再次購買」的關鍵「不是體驗,而是記憶」

󠀠我們常說「要打造更好的顧客體驗」,但讀完《常客行銷》後,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:
「體驗」不是最終目的,顧客最後「記得」什麼才是關鍵。

󠀠一次愉快的體驗會讓人滿意,但唯有那個被記住、願意講出去的瞬間,才會成為品牌最真實的資產。

花 3% 成本,換來顧客一輩子的記憶

書中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。

󠀠一家高級飯店,服務已經做得非常到位,但真正讓房客回家後還會忍不住分享的,是一個出乎意料的細節:飯店竟然提供高級車讓房客在住宿期間使用。
這項服務只佔整體營運成本約 3%,卻創造顧客最深的「記憶」。
那個被記住的瞬間,成了品牌最強的口碑。

這就是「記憶」的力量,它不一定昂貴,但一定難忘。
顧客體驗是一時,「顧客記憶」才是資產。

顧客體驗是短暫的互動,但顧客記憶,才是品牌能長久被想起的理由。

我們太容易被數據、流程和效率綁架,卻忘了:顧客不是用理性在回憶品牌,而是用情感。
好的體驗會讓人滿意,但唯有被記住、被講出去的記憶,才會變成真實的口碑與回購。

為什麼大家都知道舊客重要,卻還是只想開發新客?

󠀠理論上大家都知道:維持舊客比開發新客划算。
但現實裡,大多數企業、業務仍把預算和心力放在開發新客上。

󠀠為什麼?

因為開發新客「看起來比較有效」。
廣告一投放、流量一進來、報表就會往上跑。
那是一種立刻被看見的成果,但它常常只是短期的成效假象。

󠀠新客開發確實能快速帶來銷售高峰,但若沒有後續經營,他們往往只消費一次就離開。
銷售曲線會回落,公司得不斷花更多預算找下一批顧客,結果營收在跑,獲利卻沒跟上。
而舊客經營雖然沒有即時成效,卻能慢慢堆出穩定的基本盤,那是品牌真正的「續航力」。

󠀠開發新客帶來的是短期的滿足感,舊客經營帶來的,則是長期的安全感。
書中提到:「若顧客六到八個月都沒聽到你的消息,他就會忘了你。」
而在顧客互動或交易後的 10~15 天內再次聯繫,能顯著提高回購率。

󠀠這不一定要推銷產品,可能只是一封感謝信、一句問候、或一篇他可能感興趣的內容。這些小舉動,都是延長品牌記憶熱度的方式。

成交只是開始,聯繫才是關係的延續

幾年前我認識一位朋友,她是一個很有親和力、笑容很甜的人,後來他開始經營精油品牌。上次見面時,他說他很喜歡這份工作,因為除了他真的很喜歡精油,更因為他能藉由香氣與客戶產生連結。󠀠

她說:「我最喜歡的,是可以關心他們的生活,不只是推產品。」
她的客戶也習慣他的溫暖問候,有時只是「最近睡得好嗎?」都能拉近彼此關係。

󠀠他不是在賣東西,而是在讓別人「記得他」。

反觀一些保險業務員,這個例子可能更貼近大家。
成交之後,聯繫就中斷了。等到下一次出現,就是保單要續約。
那麼,客戶會主動幫他介紹嗎?多半不會。

󠀠因為他記得的,不是「人」,而是「業務行為」。

󠀠真正有效的聯繫,不是推銷,而是提醒顧客:「我還在,而且我在乎你。」
有頻率、適當的關心,不是打擾,而是讓顧客記得你仍在、而且在乎他的方式。

不用要求每個接觸點都完美,重點是創造「記憶點」

󠀠書裡有一句話:

󠀠「不是每個不好的接觸點都要立刻改善,而是優先處理那些傷害最大、影響最多的。」

󠀠這句話很實際。

󠀠現實中,要一次把所有問題都修好幾乎不可能。每一個流程的調整,都需要時間、預算、跨部門協調,還要顧及過渡期的混亂和員工的接受度。

󠀠如果什麼都想改,往往什麼都改不好。比起事事求完美,更該問的是:「顧客真正會記得的是哪一刻?」

󠀠好的顧客關係,在於在關鍵時刻,能被信任、不出錯。

常客行銷:記憶,比體驗更有行銷/銷售力

當我們談顧客體驗,其實真正追求的,是顧客記憶。
體驗是當下的情緒,而記憶是持續的連結。

󠀠顧客不一定會記得你說了什麼數據,也不一定會記得折扣幾趴。
他只會記得你讓他「感覺如何」。

󠀠那個「被理解」、「被在乎」的瞬間,比任何行銷活動或廣告預算都更有力量。
行銷/銷售的關鍵,不是被看見,而是被記得

如果你對經營客戶關係有興趣,真的很推薦你去看看《常客行銷》。它沒有教你華麗的技巧,而是提醒我們:真正有效的行銷/銷售,是讓人「願意記得你」。

󠀠好的體驗會讓人滿意,但好的記憶,會讓人不只想回來,還想「分享」。

如果想進一步瞭解,如何透過顧客旅程地圖,提升顧客體驗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活用顧客旅程地圖,提升顧客體驗與轉換率!

聯繫我

嗨!你好,我是 Emily

喜歡把行銷做得有邏輯、有溫度。
曾幫品牌用內容打造信任感,也用流程優化帶來實際成效。

如果你正在思考怎麼讓行銷更有效、流程更順一點,
歡迎找我聊聊:行銷規劃|流程優化|FB 廣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