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ily's 行銷筆記

每一個「顧客的問題」背後,其實藏著機會與信任。當你聽到顧客問:「這個怎麼用?」、「你們的功能是不是壞掉了?」、「這是什麼意思?」你會怎麼想呢?
有些人可能心裡會冒出一句:「這不是很明顯嗎?」但作為品牌、企業或專業工作者,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一件事:
顧客的問題,從來不是蠢問題。
這不只是「客服應對技巧」,更是一種品牌價值觀。
Table of Contents
顧客會問問題,是因為他選擇相信你
讓我們先想一個情境:
你走進一家從沒去過的麵包店,對架上琳瑯滿目的麵包不太了解。你轉向店員問:「這個麵包是甜的還是鹹的?」
這時如果店員翻個白眼回答:「上面不是寫了嗎?」
你下一次還會進來嗎?
提問,其實是顧客發出的一種信任訊號。
他願意花時間問你,而不是轉頭去問Google或其他競品,表示他對你仍抱有期待。
越是熟悉產品資訊,越容易掉入「專業盲區」
很多品牌會不小心陷入一個陷阱:
自己用產品用得太熟了,忘記剛接觸時的疑惑。
這就是心理學上的「知識的詛咒(Curse of Knowledge)」,意思是:
指人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,下意識地假設對方擁有理解所需要的背景知識。
對你來說理所當然的操作、簡單的流程、明白的說明文字,在第一次接觸的顧客眼中可能完全是另一回事。
舉例:
- 你可能會覺得問「怎麼登入」很蠢,但對方是剛從LINE廣告點進來,根本不知道你家的登入機制。
- 你覺得「優惠資訊就在首頁啊」,但對方是透過朋友分享的產品頁進來,根本沒看到首頁。
顧客的問題,都是優化體驗的機會
顧客反覆問同樣的問題?別急著覺得他們笨,先問自己三件事:
- 是不是哪裡的說明不夠清楚?
- 是否流程設計過於複雜?
- 有沒有可能我們的資訊架構沒有跟上顧客的使用路徑?
把「常見問題」當作「優化線索」,你會優化出一個更直覺、更貼近顧客的產品和服務。
【延伸閱讀】活用顧客旅程地圖,提升顧客體驗與轉換率!
你的回應,決定顧客對品牌的感受
一個問題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操作疑惑,但你怎麼回,會大大影響顧客的感受。
- 一句「您好,這邊幫您說明」= 被理解
- 一句「這不是有寫嗎?」= 不被理解
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,顧客永遠有選擇權。如果品牌不能提供溫度與耐心,那就只能拱手把顧客讓給別人。
真正的「專業」,是懂得說人話
你有沒有注意過,真正強大的品牌溝通,不是用最難的專有名詞包裝自己,而是能把複雜的東西講得很簡單。
- Apple 官網從來不會寫一堆技術名詞,而是直接告訴你「快到你來不及眨眼」
- IKEA的說明書是幾乎沒有文字,但圖解全世界都懂
真正的專業,是能「讓對方懂」的能力。
當員工覺得顧客的問題很「蠢」時,主管該怎麼做?
如果你是主管或經營者,當你察覺到員工開始對顧客的問題感到不耐煩,甚至認為「怎麼會問這麼蠢的問題」,這往往不是單一員工態度的問題,而是反映出三個更深層的組織性現象:
- 資訊落差大:員工每天接觸內部系統與產品細節,容易忽略顧客是從零開始認識產品。
- 情緒與壓力累積:客服與前線工作高壓、重複性高,若缺乏支持系統,情緒容易轉為冷漠或防衛。
- 制度與文化不健全:缺乏正向的服務文化或內部回饋機制,讓員工看不到解決問題的價值。

這不是前線溝通能力的問題,而是一個企業應該透過 制度設計與文化建設 解決的管理訊號。若能從制度面著手,協助團隊重新建立「顧客問題是改善契機」的觀念,就能有效轉化前線士氣與整體服務品質。
以下是幾項具體建議,可協助主管將「同理顧客」變成團隊文化的一部分:
解法 | 目的與好處 |
情境式訓練:用真實案例訓練顧客同理心 | 幫助員工理解:每一個「簡單問題」對顧客來說都是一段小困境。 用實際案例訓練換位思考,培養服務視角。 |
每月讓客服團隊分享「最棒的顧客互動故事」 | 將焦點從「錯誤與抱怨」轉為「價值與成就」,提升正向動能與團隊認同感。 |
設計跨部門「角色互換日」 | 讓其他部門(如行銷、業務、產品)親身體驗客服工作,促進流程理解與跨部門優化。 |
改善工作負荷與輪班制度 | 減輕長期疲勞與壓力,有助於穩定服務情緒與降低人員流動率。 |
建立回應SOP模板+彈性人性化話術訓練 | 提升回應品質與一致性,同時保留個人風格,減少溝通摩擦。 |
設立「問題就是設計的反饋」的機制 | 把客服回饋轉為產品優化資料,讓員工知道自己在參與企業進步。 |
主管的角色不是要求員工永遠有耐心,而是要打造一個「讓同理心變得自然發生」的工作環境。當員工覺得「幫助顧客=有價值」,才是顧客服務真正進化的開始。
別把問題當麻煩,把它當成前進的動力

每一個顧客的問題,其實都是品牌進化的一面鏡子。
可以選擇覺得麻煩,也可以選擇感謝提醒。
可以貼上「蠢問題」的標籤,也可以視為一次次優化、建立信任的機會。
顧客願意問,表示他還願意相信你。
真正的品牌溫度,是體現在每一次「回應」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