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ily's 行銷筆記

那件外套,我已經穿了五年。它陪我上山、淋雨、被風吹日曬,卻依然撐得住,防水膠條完全沒脫落。
每次打包登山包時,我都會想起同一個問題——為什麼它這麼耐穿?後來才知道,這件外套背後的品牌 Patagonia,不只是「做戶外衣的公司」,而是一個以「環境責任」為出發點,重新定義「生意」這件事的故事。
Table of Contents
五年實穿後,我才懂這件外套的價值
幾年前,男友從國外多買了一件 Patagonia 雨衣外套(L尺寸)賣不掉,就給我穿。雖然我穿起來看起來鬆鬆、寬寬的,但那件雨衣外套陪我多次走過山嶺、雨林,甚至高山暴雨。五年過去,它依然沒壞、沒脫膠。
反觀我人生中第一件知名運動品牌的雨衣外套,穿不到十次就開始脫膠,當時真的很心疼。
前幾天,與男友在討論 Arc’teryx(始祖鳥)在高山放煙火的新聞事件時,不經意聊起戶外品牌。
這讓我開始好奇Patagonia:
為什麼這件雨衣外套可以穿這麼久?而且這品牌打折次數算蠻少的,不過感覺知名度很高。
查下去才發現——這個品牌從創立那天起,就不是在賣衣服,而是在實踐一種「負責任的生活哲學」。
從鐵匠到登山革命:Clean Climbing 的誕生

故事要從 1957 年說起。
創辦人 Yvon Chouinard 是一位熱愛攀岩的年輕鐵匠,他在加州的自家工坊手工打造攀岩用金屬裝備。這些產品安全又堅固,讓他在攀岩圈小有名氣。
但他漸漸發現:這些裝備在岩壁上留下了傷痕。那一刻他意識到:如果登山的過程在破壞山,那就違背了登山的意義。
於是 1972 年,他在產品型錄中提出「Clean Climbing(無痕攀登)」的理念,呼籲攀岩者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傷害。這份小小的型錄,後來被視為改變攀岩文化的重要轉捩點。
從那一刻開始,Chouinard 不只是在賣裝備,而是在推動一種價值觀:
裝備應該幫助人親近自然,而不是傷害自然。
參考出處:Patagonia Clean Climbing | Smithsonian Magazine

從岩壁到衣櫃:服飾誕生的轉折點
Chouinard 從沒想過要當時尚設計師。他開始賣衣服,只是因為「沒人做出攀登者真正需要的裝備」。
在 1970 年代初,他在歐洲登山時注意到法國滑雪選手與英國橄欖球員的服飾設計,這些衣服不僅結實耐磨,還能靈活活動、快速乾燥。他把這些靈感與布料帶回美國,設計出第一批服飾產品。
那件從英國進口的橄欖球上衣成為熱銷商品,也正式開啟了 Patagonia 的服飾線。Chouinard 說:「我們開始賣衣服,只是因為它比任何裝備都實用。」他從一個攀岩者的視角,設計出:
能陪伴探險十年、不必每年換的衣物。
這並不是商業企圖,而是一種自然延伸。他的好奇與觀察力,讓一間鐵工坊,變成一個改變戶外文化的品牌。
參考出處:MarcomCentral 、Patagonia Company History 、Yvon Chouinard, Let My People Go Surfing (2005)
Patagonia Logo 的由來與象徵

靈感來自「菲茨羅伊山脈」(Mount Fitz Roy)
Patagonia 的 logo 是以位於 阿根廷與智利邊界的菲茨羅伊山(Mount Fitz Roy) 為原型設計的。
這座山被視為南美洲最壯麗、也最難攀登的山峰之一,輪廓尖銳、天氣多變、極具挑戰性。
Yvon Chouinard 曾多次前往巴塔哥尼亞高原探險,他說這片土地象徵著「人類與自然的邊界,也是自由的極限」。因此他用這座山作為品牌標誌,提醒自己:
這家公司永遠屬於自然、服務於自然。
參考出處:Patagonia – Company History 、Smithsonian Magazine
We’re in business to save our home planet.

Patagonia 的使命寫在官網:
We’re in business to save our home planet.
(我們做生意,是為了拯救地球。)
這句話不是口號,而是公司營運的核心。品牌堅持用有機棉、再生尼龍,並捐出 營收 1% 給環保組織。
它甚至主動公開每件衣服製造過程的碳排、水耗與供應鏈來源。
根據 McKinsey & Company,Patagonia 採「高成本、高誠信」策略:
1.將環境目標納入公司 KPI。
2.不盲目追求銷量。
3.以耐用、修得久的產品換長期信任。
回收,不只是口號

Patagonia 做環保,從來不是喊口號。他們把「回收」變成每天都在發生的事。
在 2025 年秋季系列中,有 99% 的服飾款式使用回收材質,包括布料與細部配件;若以重量計算,整體回收比例也高達 80%。
這些材質來自你想不到的地方:舊衣、寶特瓶、報廢漁網、甚至二手羽絨被。
Patagonia 與智利漁村合作,把撿回來的廢棄漁網變成 NetPlus® 尼龍纖維,如今被做成外套、帽簷、包袋。對他們來說,這不只是減少塑膠汙染,更是一種讓「資源再活一次」的生活方式。
就連外套上的防潑水塗層,他們也花了幾年時間改成 不含有害化學物質(PFC-free) 的版本。這些看似小的調整,卻讓品牌從設計、製造到穿著,都維持同一個信念:
做出好衣服,也要留下好地球。
參考來源:Patagonia – Recycled Materials、Patagonia – Why Recycled、Patagonia – NetPlus® Fishing Nets
為什麼這麼耐穿?背後的「耐久設計學」
回到標題「Patagonia 評測:為什麼外套這麼耐穿?」知道品牌故事後,大概可以了解Patagonia 的產品耐穿,並非偶然,而是刻意設計出來的。
1. 結構:能修,就不丟
- 拉鍊與袖口皆可替換,預留維修空間。
- 縫線採「雙針壓縫」,不易爆線。
- 經典款多年不改版,舊衣能與新料件相容。
2. 材料:防水、不脫層
- 自家研發 H2No® 防水透氣膜,比市售塗層更耐磨。
- 使用 再生聚酯與尼龍,取自舊漁網與工業廢料。
- 採 PFC-free DWR 防潑水處理,減少化學汙染。
3. 生產:慢工出細活
每件產品皆通過 4-Fold Audit 審核(品質、環境、勞動、合作關係),確保全球代工廠品質一致。
參考出處:Patagonia Footprint Chronicles 、 Patagonia Materials
Patagonia 品牌經營成功,為什麼不上市?
因為地球才是它的股東。
2022 年,Chouinard 宣布把 Patagonia 的所有權捐出。他成立了兩個新實體:
- Patagonia Purpose Trust(2%):掌管公司表決權,確保品牌方向不被外部投資人影響。
- Holdfast Collective(98%):非營利組織,接收公司每年的全部盈餘,用於氣候行動與自然保護。
簡單說,Patagonia 不屬於任何股東,而屬於地球。
Chouinard 在聲明中寫道:
Earth is now our only shareholder.(地球現在是我們唯一的股東)
這是企業史上罕見的舉動:不為追逐股價,而為確保理念能永續。
參考出處:Patagonia Ownership Model
Patagonia 的紀錄片:把理念拍成行動

Patagonia 不只賣運動服飾,它還拍紀錄片!
這些紀錄片既是品牌內容,也是環保行動的延伸,讓「環境議題」被看見,也讓更多人願意參與。
- 《Worn Wear: A Film About the Stories We Wear》(2013)
這部短片講述那些把衣服穿十年、二十年的使用者故事——
他們不是炫耀擁有新衣,而是在說明「修補」與「延續」的價值。這部影片成為 Patagonia 維修計畫(Worn Wear Program)的核心象徵。 - 《DamNation》(2014)
由 Patagonia 支持製作,探討美國上百座水壩如何改變自然河川生態,並主張「以拆壩還河」作為復育方式。這部片曾獲多項環保影展獎項,也啟發美國多地的實際拆壩行動。 - 《Blue Heart》(2018)
聚焦歐洲巴爾幹半島最後的野河,記錄當地居民對抗水壩開發的行動。Patagonia 不僅出資拍攝,還同步發起全球請願與環保基金計畫,呼籲「讓河流自由流動」。
這些作品都由 Patagonia Films 製作或資助。品牌用影像延伸理念,讓觀眾不只是「看見問題」,而是「一起行動」。
行銷觀察:Patagonia 為何能「不推銷反而更好賣」
Patagonia 的行銷不是用來「刺激購買」,而是讓人「相信這個品牌」。
他們的策略很簡單——不是告訴你「來買我」,而是邀請你一起成為「相信某件事」的人。
1.真誠才是最強行銷
當其他品牌在黑五大喊「買一送一」時,Patagonia 卻說:「少買一點。」
他們真的這樣做,生產更少、修得更久、推動二手衣回收。
這份「說到做到」的真誠,反而讓人更願意掏錢支持。
2.顧客一起成為故事的一部分
當你把舊衣寄回修補、縫上補丁再穿上山,這不只是售後服務,而是品牌故事的一環。
Patagonia 把「顧客」變成「參與者」。
每一次修補、再穿、再出發,都是你和品牌共同完成的冒險。
3.無論在哪裡,都傳遞同一種信念
你在他們的吊牌、網站、廣告甚至社群貼文裡,都能看到同一句話:
「用久一點,對地球好一點。」
他們的訊息從不花俏,卻因為一致、誠懇而更有力量。
Patagonia 用行動證明:不靠折扣、不靠口號,只靠理念,也能成為全世界最受信任的品牌之一。
結語:耐用的不只是布料,還有「信任」

Patagonia 用五十年證明:
慢,也可以是一種競爭力。
在被快時尚、折扣、流行淹沒的時代,它讓「修補」變成榮耀,讓「耐用」變成信念。
每一次縫補與再穿的選擇,都像是在提醒我們:生活不必急著換新,只要好好珍惜。這不只是品牌的價值觀,也是一種對時間、對自然的尊重。
如今當多數品牌仍在追逐更快的週期、更多的銷售,Patagonia 卻用「少即是多」的哲學,把信任變成最長久的品牌資產。
若本文資料有誤或引用不全,也誠摯邀請你協助指正,共同讓這份整理更完整。
聯繫我

嗨!你好,我是 Emily
喜歡把行銷做得有邏輯、有溫度。
曾幫品牌用內容打造信任感,也用流程優化帶來實際成效。
如果你正在思考怎麼讓行銷更有效、流程更順一點,
歡迎找我聊聊:行銷規劃|流程優化|FB 廣告